为什么在上海不能读菜场小学?
关注【哈童上海幼升小】
在上海择校,家长们无一例外地都会避开“菜场小学”,江湖传说的菜小到底是什么学校?是什么让家长们对菜小避之不及呢?
在谈菜小之前,哈小童先给家长们分享一个故事:
一位家长带了相关手续到其对口小学报名,该小学正是传说中的菜场小学。
学校老师用普通话问对方:有人才引进居住证吗?
答曰:没有。
再问:那么有普通居住证吗?
答曰:没有。
老师继续用普通话反问:你什么都没有来我们这里报什么名?!
这位家长也用普通话回答说:难道只有居住证才能报名吗?我们上海户口不可以?
此时老师大惊,当场用上海话和旁边同事讲,竟然有上海户口的人来我们学校报名,这位肯定是外地人后来取得上海户籍的。
此时这位家长用上海话接口了:为撒上海宁就勿好报名?
这位老师很尴尬地笑笑,履行相关手续不提。
看完这个故事,你大概对菜小就有一定认识啦,所谓菜场小学,一般入学门槛都比较低,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比例比较大的学校,由此才会有上面那个故事的发生。
菜场小学因何而来
什么是菜小?
菜小就是菜场小学的简称,以前主要是指以居民区周围的菜场的卖菜人为主入读的小学,后来泛指在大城市里没门槛大家都就近入学,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占很大比例的小学。
当然,上述定义是简单表述。“菜场小学”并不在于学校边上非得有菜场。很多时候,屁股决定脑袋,位置决定想法,立场不同,说法也会不同。
比如在有的眼光高远的上海家长看来,“菜场小学”就是某个原先街道/镇小学在“教育集团化”大潮下,被某高校教育集团收编了,变成“某大附小”,虽然表面高大上了,而实质上还是“上海外来务工人员附属子弟小学”的缩写。
但是,在教育管理者的口中,现在则把市区有的菜场小学唤作“家门口的好学校”,并结合义务教育均衡化正面宣传。
随着居住证制度的推进,非户籍人口入学上海本地学校的门槛日渐放松,目前上海很多公办学校,都是直接招收农名工子弟,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越来越友好。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小学慢慢消失,今年(2020)以来,也有一批农民工子弟学校停办。
近年来,上海市教委一直在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办学,就是要强校带动弱校,被名校托管的菜小也越来越多,在名校的托管下,与名校共享教育理念、教育模式、课程设置。加上政府的重视,被托管学校的成长会变得更加迅速。实力在明显提升,已不能再称为“菜场小学”了。
再比如,浦东新区的万德小学,以前也是菜小,今年成为六师附小新校区,未来的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。
(▲万德校区校牌,图片来源:千帆育儿网)
为什么说在上海不能读菜场小学呢?
可能你会觉得我危言耸听,身边有很多外地优秀大学生,他们从小地方来,小学也不怎样,但也能考进985大学,但在上海就不行,尤其是现在。上海这么高的大学录取比例,比外地高多了,怎么就不能读菜小呢?
首先,上海大学录取比例确实很高,90%以上,但是它是牺牲中考比例,中考只有50%以上的人进入高中。很惊讶吧!上海高中很少,要进入重点高中更是难上加难。只有好的民办初中才能100%高中录取率,差的初中能考入高中的凤毛麟角,几乎是全军覆没。
看一份抽样统计资料,研究团队对分别来自一梯队、二梯队和菜小的不同学校的几个班的学生都追踪了10年,从小学毕业到高考,最终发现:
以上数据仅供参考。
但可以确定的是,但凡有点条件的,都不甘心让孩子读菜小。
这也解释了上海本地和外来精英人员,热衷买学区房。
从历届数据来看,孩子一不小心上了菜小,普高都成问题了,班级TOP5%才行,高考一本率低至1%。对比一阶梯小学高考重点率70—100%说,魔都幼升小爸妈不焦虑才怪,即使公办保底的想要冲一流民办,没有学区房只能孤注一掷鸡血也要上民办。
升学率底背后的原因可能就是菜小的师资跟不上、学习气氛差等等,也正正是这些原因,让家长们在择校时都避开菜小。
扫码回复【菜小】
查看上海各区菜小名单↓↓↓
“菜场小学”固然可怕,但我们这篇文章的初衷并不是要加重家长们的焦虑,而是希望家长们正确认识菜小。
是的,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读菜小,但只要菜小存在,总有人会去读,或是自愿选择,或是统筹的方式。
所以,不是进了菜场小学就没有未来,当年小学菜场学校,再后来考入了某民办初中,再后来去了交大复旦同济财大,再后来去了英国美国的,又回来成为上海滩年薪百万高级打工仔的,例子也有。虽然比例不高!
能成就孩子的不是对阶级的焦虑,而是那逆流而上的决心。
*本文为哈童上海升学原创内容
数据来源:魔都学堂、千帆育儿网、张新春、百度百科,如有侵权请联系
重磅!TOP学校之一「爱菊」要来大青浦了,占地2.6万㎡,预计22年投入使用!